这样一来,国货重新受到追捧自然水到渠成,新国货潮流正当时。华为、小米、大疆、老干妈、回力等不仅在国内受到追捧,在海外市场也是圈粉无数。从中不难发现,这些受到追捧的新国货具有质量好、产品创新意识强、直击消费者痛点等优势。那么在汽车制造领域,我们的自主品牌车企又是如何打造新国货的呢?
严守质量是安生立命之本
美国学者约翰·扬表示:“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忽视质量问题无异于自杀。“产品质量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自主汽车品牌近年来的飞跃式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产品质量的大幅提升。
早在2010年,长城汽车旗下的四款主力车型就成功通过欧盟认证,能通过欧盟严格的质量检验,源于长城汽车一直以来对产品质量的坚持。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不仅获得吸收先进技术提升产品质量的机会,还使得吉利发展成为目前自主品牌中体系最为庞大的一员。
拥有55年造车经验的老牌车企江淮汽车认为对品质的高度重视,应从提升员工对产品质量的重视度开始。通过在全员中持续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江淮汽车近五年来每年都能收获两千个左右的QC(质量控制)成果,QC小组更是连续五年在国际质量管理小组大会上蝉联国际金奖。
值得一提的是,江淮汽车对待产品质量一方面发扬传统的 “底盘精神”和工匠精神,一方面积极吸收先进技术。通过与德国大众汽车合作,江淮先后引入了德国汽车工业VDA质量管理体系和大众汽车标准生产线,重金聘请了第三方辅导公司驻场辅导、监督和管理。通过与江淮大众共线生产,产品质量具备与大众汽车同等的质量水平。而在德国VDA质量管理体系下,培养的50名不同系统和领域的审核专家队伍,按照月度开展审核,以保证产品达到大众质量标准。正因为江淮人对产品质量的不懈追求,也让江淮汽车在出口方面成绩斐然。如今,江淮汽车出口足迹遍布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出口量超过60万辆,出口排名上升为行业前列,去年全年出口更是突破7万辆大关。
技术创新是前行的内在驱动力
正如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经济贸易系主任何维达指出的,要做好新国货首先要创新,再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在自主汽车品牌中,贯彻技术创新最为彻底的要数江淮汽车。
以江淮新能源为例,自2002年初涉新能源汽车研发领域以来,江淮汽车的新能源业务已涵盖乘用车、轻型商用车、多功能商用车、客车等产品,并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汽车行业唯一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自主研发成果不计其数。目前,江淮汽车已系统掌握了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成组、电机、电控三大核心技术,以及能量回收、驱动与制动电耦合、远程监控、电磁兼容等关键技术,特别在电池热管理技术、本质安全管理技术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心”2018年度十佳发动机的评选中,江淮汽车凭借1.5T++48V混合动力总成获奖,能在混合动力总成研发领域与合资品牌相抗衡,足以表明江淮汽车在科技创新基础上的自主研发实力相当不俗。乘用车方面,嘉悦A5在今年成都车展的亮相,开启了江淮乘用车3.0时代。在江淮大众共线生产的加持下,未来江淮乘用车还将陆续在MPV、SUV、轿车和新能源汽车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提升其在乘用车市场的竞争力。
深度合作是大势所趋
在开放与合作层面,不同主体间打破壁垒,开展深层次的合作成为自主汽车品牌谋求发展的重要趋势。
吉利汽车今年3月与戴姆勒组建合资公司,旨在联合运营和推动smart品牌转型,致力于将smart打造成为全球领先的高端电动智能汽车品牌;比亚迪于7月与丰田公司签订合约,共同开发轿车和低底盘SUV的纯电动车型,及上述产品等所需的动力电池,并计划于2025年前投放中国市场;
江淮汽车则早在2016年就与大众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2018年4月江淮大众发布全新品牌思皓,思皓搭载的语音控制平台及包括智能充电及智能停车在内的创新移动出行解决方案,获得了大众汽车集团移动出行合作伙伴的好评。不仅如此,江淮汽车还与率先与互联网造车领军车企蔚来汽车联手,采用“互联网+智造”模式打造的世界级智造工厂。并通过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满足客户定制化的生产需要。在深度合作之外,江淮汽车还致力于完善产业链布局。以新能源为例,为了更好懂地服务新能源车主,今年7月江淮汽车还联合大众汽车(中国)、中国一汽、星星充电,成立了“开迈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AMS),正式进军充电业务板块,解决新能源车主充电方面的心病。
可以说,吉利、比亚迪、江淮等中国自主的汽车品牌,着手全球开发合作的战略布局,加上深耕多时的海外市场日渐成熟,规模效应为企业的发展掌握住更多话语权,那时,提升自主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只是时间问题。
写在最后
除80、90后,中国更自信的一代消费者00后正在崛起,他们对品质和个性的追求,或成为新国货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推动力。我们的自主汽车品牌亦洞悉到这一点,针对年轻消费群体感兴趣的车联网系统、智能语音系统、娱乐及远程控制方面,做足了功课。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不仅仅是中国的汽车品牌,中国自主品牌对外资品牌的竞争将逐步从 “价格战”升级成“品牌战“,相信大家和笔者一样乐于见到这一天的到来。